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两部门发布三个新版诊疗方案

   2024-08-03 央视新闻199
核心提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组织多学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7月29日发布了麻疹诊疗方案和新修订的登革热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组织多学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7月29日发布了麻疹诊疗方案和新修订的登革热以及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三个诊疗方案介绍了相关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等。首先来看关于麻疹的诊疗方案。

《麻疹诊疗方案(2024年版)》介绍,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少部分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重症可导致死亡。麻疹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也可造成感染。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潜伏期7~21天,一般为10~14天。麻疹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没有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麻疹的预防首先要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发症患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麻疹疫苗接种。对没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密切接触者,暴露后尽早(最好在72小时内)接种疫苗,可提供免疫保护或减轻病情。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新修订的《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介绍,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由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倾向。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发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虽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输入性病例常年可见。

登革热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登革热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登革热目前还没有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病例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病程超过5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可解除隔离。我国还没有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等。

您当前的浏览器不支持视频播放

请更换浏览器或设备

(若为360、QQ或搜狗浏览器,须使用极速模式)


《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人感染禽流感全年均可发生 冬春季多发

新修订的《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介绍,全球每年都有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发生,人感染禽流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病、死禽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类,也可以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猪、牛等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或其他动物也是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人感染禽流感临床表现因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而异。重症病例进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肺炎,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或者仅表现为结膜炎。

人感染禽流感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动物,包括野生鸟类,与动物或其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熟分开,生肉煮熟后食用;不要购买活禽,鼓励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若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并告知接诊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或是否去过活禽市场。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医药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医药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