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潜伏期可达数年,致死率高警惕小伤口的大风险

   2025-09-11 34
核心提示:原标题:破伤风潜伏期可达数年,致死率高警惕小伤口的大风险注射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本报记者 韩 荣编者按 今

原标题:破伤风潜伏期可达数年,致死率高警惕小伤口的大风险

注射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注射破伤风疫苗可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本报记者 韩 荣

编者按 今年9月14日为“破伤风日”。为此,本报推出专题报道,聚焦破伤风这一被严重低估的感染性疾病,邀请专家科普防治知识,消除认识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各种磕磕碰碰,小伤口司空见惯。然而,潜藏在伤口背后的危险——破伤风,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什么是破伤风?什么样的伤口可能感染破伤风?如何正确处理,避免破伤风发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从而引发的以中毒症状为核心的疾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冯贵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时,破伤风痉挛毒素会通过逆行轴突到达脊髓和脑干,并与这些部位的受体进行不可逆的结合,从而导致肌张力增高、痛性痉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郑徽介绍,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在土壤、灰尘、污水中都能长期存活。

记者了解到,破伤风在临床上分为全身型、局部型和头部型三种类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烧伤整形显微外科主任医师陶凯介绍,全身型破伤风最为常见。患者初期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进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则表现为颈部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发热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

陶凯进一步介绍说,日常诊断中,局部型破伤风较为少见,其症状集中于伤口附近区域,表现为单个肢体或身体特定部位的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头部型破伤风常见于头面部受伤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患者,典型症状为吞咽困难和颅神经麻痹,常伴有牙关紧闭。需要警惕的是,局部型破伤风和头部型破伤风都可发展为全身型破伤风。

需正确处理伤口、及时进行免疫

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刘云忠说,破伤风存在潜伏期,其长短差异与既往免疫史、创伤性质部位及早期处置方式密切相关,最短24小时,最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全世界破伤风病死率为30%—50%。

刘云忠说,临床经验显示,不少破伤风病例都是因为患者轻视小伤,对伤口处理不当造成的。那么,出现伤口应如何正确处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受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条件允许时,建议采用有一定压力的水流冲洗。冲洗过程中,应同时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球擦拭伤口。但若伤口接触过泥土等污染物,尤其是窄而深的伤口,或存在化脓、难以自行彻底清理残留物的情况,患者不应仅依赖简单处理,而须尽早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处置。

除了正确处理伤口外,预防破伤风的核心在于注射疫苗。目前全世界通用的预防方法是实行新生儿接种破伤风疫苗。婴儿分别在2月龄、4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联合疫苗(含破伤风成分),18月龄时再接种1剂加强针,6周岁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儿童期未完成基础免疫的成人,尤其是易受伤人群应尽早完成全程免疫,即分别于第0天、1个月、7个月各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完成全程免疫后,身体会产生稳定抗体,可提供5—10年的有效保护,这是预防破伤风的“第一道防线”。

此外,还可以进行被动免疫。刘云忠解释道,被动免疫即当存在可能引发破伤风的外伤时,立即注射破伤风针。现有破伤风针制剂包括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单克隆抗体。其中,破伤风抗毒素提取自马血清,虽价格低廉,但动物源蛋白致敏风险高;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为人源抗体,安全性好、致敏风险低,在人体内有效保护期可达28天;而破伤风单克隆抗体为全人源抗体,且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风险,可在12小时内快速起效,有效保护期长达132天。

“简单来说,破伤风疫苗是让人体自身持续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抗体,而破伤风针则是一次性注射外源性抗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金红旭介绍,相比于破伤风疫苗以年为单位保护人体,破伤风针保护时间短,且以天为单位。从起效速度来看,破伤风针注射后可以在24小时达到有效预防水平,而首剂破伤风疫苗接种需要2周以上的时间才能起效。(韩 荣 编者按)

原标题:破伤风潜伏期可达数年,致死率高警惕小伤口的大风险 来源:科技日报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医药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医药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