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肿瘤科医生的思考:真正的治愈,是让每个生命故事都有温暖的句点 2025年06月28日 06:52 滚动播报

   2025-06-28 19
核心提示:阴影时刻盘旋在肿瘤科的走廊上,仿佛一位永不离去的夙敌,时刻在每个人耳边低语着生命的脆弱与倔强。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求学8


阴影时刻盘旋在肿瘤科的走廊上,仿佛一位永不离去的夙敌,时刻在每个人耳边低语着生命的脆弱与倔强。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求学8年,工作13载,我早已习惯了与疾病搏斗的日日夜夜——习惯了看病房中的药液或仪器;家属眼中的希冀或破碎;病人的沉默或麻木。

最近收到的一封感谢信让我思绪万千,打破了作为医生惯有的平静。收到信时,我刚结束两台穿刺手术,正在走廊啃冷掉的煎饼。

这封感谢信来自一位已经去世的肿瘤患者家属……

我记得她和她的儿子。

73岁的孙奶奶是一位晚期肺癌伴多发脑转移、骨转移的患者。她的儿子钱先生每次陪她看病时,都会带着自制的病程记录本,他会按时间轴仔细整理母亲的症状变化、用药反应等数据。

会诊和谈话时,他会仔细询问并做好记录。每次查房时,他们的回答都能到答到点子上,让我们能马上解他们的需求,可谓是医护都很喜欢的“神仙患者”和“神仙家属”。

“您母亲的情况,我仔细看过了,虽然是晚期,但EGFR阳性意味着我们有精准的‘弹药’,靶向药能让肿瘤像泄气皮球一样缩小,咳嗽和背痛会明显减轻。但药物可能会让皮肤起疹子、腹泻……这些我们都有预案。”我向钱先生解释他母亲的用药方案。

钱先生忧心难掩:“那靶向药耐药了怎么办?网上说平均一年就可能会耐药。”我宽慰道:“上周有个患者,三代靶向药用了26个月还在起效。我们有信心!”

他沉默片刻,对我说:“熊医生,我母亲昨晚蜷在床上说骨头像被碾碎一样疼,止痛片吃下去吐了一半……能不能让她别再受苦了?”

不受苦”三个字重重地砸在我的心上。

我想起实习那年,第一次目睹晚期癌症患者的离世,那是个年轻的姑娘,她在弥留之际对我说:“医生,我还没去过西藏。”

那天,我在值班室泪如雨下。此后的十年里,我见过太多遗憾:有人临终前想喝故乡的水,有人求我们伪造体检报告骗老母亲……

年轻时的我总想当屠龙勇士,把最新的靶向药、最激进的方案当利剑挥舞。但肿瘤的复杂与凶险,像巨石一般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些患者即便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治疗,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给一名终末期肝胆管癌患者用了四线治疗。当患者对前三线治疗(一线、二线、三线)无效、耐药或无法耐受时,就会启动四线治疗。他笑着问我:“熊医生,你到底是治我,还是治你自己的不甘心?

我紧紧地捏着病历,低头瞥见纸上密密麻麻的失败方案,喉咙发涩。尽管终末期肝胆管癌的生存期较短,但我还是给他开了药,因为最新的医学文献上说,有成功的个案,可以尝试。

望着那位病人平和的笑容、家属憔悴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在肿瘤这个特殊的领域里,“治愈”并非唯一的标准,因为肿瘤治疗往往是漫长而复杂,患者不仅承受着生理上的不适,还面临着心理上的煎熬。

作为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一颗颗无助而挣扎的心以及他们的家庭。而患者和家属有时真正渴望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生命质量的保障,是在有限时光里的尊严与安宁。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不再只是机械地执行治疗方案,而是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努力减轻他们的痛苦。每一次与患者交谈时,我都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用温和的语气回答他们的疑问。

我相信,医患之间信任的建立,往往始于我们对患者疑问的认真回应,对他们恐惧的温和抚慰。

一个月后,由于疗效不太理想,孙奶奶更瘦了,脸部浮肿得厉害。面对在沉默中求生的患者,每次查房都变得更沉重。

那天查房时,我看见她倚在床栏,脖颈后仰的弧度让我突然想起家里的小朋友耍赖时,把头塞进床头栅栏的样子。“阿姨,你这么靠着还挺俏皮,怪可爱的。”

她怔了怔,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旁人也许很难体会,在所有人都被疾病、病痛压抑得喘不过来的病房里,说句调皮话是需要勇气的。那一刻,我想通过说些什么让她心里轻松一些。

那天,收到她儿子写给我的感谢信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孙奶奶的离世感到惋惜,也为家属的感激之情而感动。

这封信让我思考,什么是医患关系的核心?我想,是信任、是尊重,也是共情。

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技术高超的医生,更是那些愿意走进他们心灵深处、与他们共情的医者。医学的边界并非疾病的治愈,而是患者和医生在人性光辉中的共鸣。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非常动容:“让患者放心、安心,在紧张中多一点放松,少一些无助。”在患者眼中,未知往往是最大的恐惧。这就需要我们多一份倾听,多一分耐心。在问诊时,尤其是面对沉默型或性格内向的患者时,可以主动引导。

有时候,我会在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过程中,适当分享医学进展:让他们感受到医生不仅是在治病,更是在为他们带来最新的医学希望。

我还尽可能抽出时间,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分享科普肿瘤知识,期许自己的分享能为看到的患者和家属点燃一盏明灯,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与每一位患者交往的经历,都是我的成长教材,他们让我知道,尽管医学有其局限,但真诚与关怀从未有边界。我也懂得了“平静”不是“麻木”,而是在直面死亡时仍能保持温柔;真正的治愈,是让每个生命故事都有温暖的句点。

医院的灯火彻夜不眠,不是为了等待奇迹,而是让每个即将启程的灵魂都记得,人间最后的光是暖的。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她太疼了,能不能让她别再受苦?”当晚期肿瘤病人家属恳求医生……》

栏目主编:陈俊珺 文字编辑:陈俊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19.8500.080.40%)

来源:作者:熊安稳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医药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医药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