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致癌风险,掌握这些烹调技巧

   2023-11-14 搜狐网374
核心提示:杂环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在食物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其产生与高温作用下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关。然而,杂环胺类化合物对人

杂环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在食物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其产生与高温作用下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关。然而,杂环胺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容易引发肝脏、血管、胃肠道、乳腺、口腔、皮肤和淋巴组织等部位的肿瘤。因此,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妇幼健康科普】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杂环胺在体内的代谢和毒性。

杂环胺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被吸收,并分布到各个组织,其中肝脏是其重要的代谢器官,肠、肺、肾等组织也具有一定的代谢能力。杂环胺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而杂环胺的代谢解毒主要通过环氧化和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或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来进行。机体的解毒能力和代谢活化的相对强度,是决定杂环胺致突变和致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杂环胺可以诱导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活性,从而促进其自身的代谢活化。

哪些食物产生的杂环胺含量较高呢?

1.高蛋白食物产生的杂环胺含量较高。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但需注意烹调温度及时间。

2.高蛋白质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

3.十大高蛋白食物排行:鸡蛋、野生三文鱼、小扁豆、猪里脊肉、金枪鱼、天贝、墨鱼干、鱿鱼干、豆腐丝干、扇贝。

那么,杂环胺类化合物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烹调温度和时间:加热反应是主要产生杂环胺的过程。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产生的杂环胺就越多。烹调温度是杂环胺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温度从200℃升至300℃时,杂环胺的产生量可增加5倍。烹调时间对杂环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在200℃的油炸温度下,杂环胺主要在前5分钟形成,之后形成速度减慢,进一步延长烹调时间则杂环胺的生成量不再明显增加。

2.食物中的水分:食物中的水分是抑制杂环胺生成的因素。因此,烧、烤、煎、炸等直接与火接触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的烹调方法,由于水分很快丧失且温度较高,产生的杂环胺要比炖、焖、煨、煮和微波炉烹调等温度较低、水分较多的方法多。由于杂环胺的前体物是水溶性的,它们可以在加热过程中向食物表面迁移并被加热干燥,因此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肉类表面。油炸肉类会使肉表面脱水,相当于干热加热,从而产生杂环胺。碎牛肉释放的前体物较多,因此,在高温下杂环胺的产生量比牛排多。

3.食物成分: 在相同的烹调温度、时间和水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会产生更多的杂环胺。

4.肌酸或肌酐: 肌酸或肌酐是杂环胺的主要来源。因此,含有肌肉组织的食物会大量产生杂环胺,同时肉类中的肌酸含量也是杂环胺生成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5.正常烹调食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杂环胺,尤其是烹调鱼类和肉类时。

了解了杂环胺类化合物的产生过程和相关因素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些预防杂环胺摄入的方法:

1.选择低温烹调方法:尽量选择低温烹调方法,如蒸、煮、炖、焖等,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杂环胺的生成。

2.控制烹调时间和温度:在烹调过程中,控制烹调时间和温度是关键。尽量避免高温长时间烹调,尤其是油炸和烤制。合理的烹调时间和温度可以减少杂环胺的生成,同时保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多样化饮食:多样化的饮食可以减少单一食物中杂环胺的摄入量。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蛋白质来源。

尽管杂环胺类化合物对健康有潜在的危害,但合理的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摄入量。同时,食品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食品中杂环胺的监测和控制,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