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一个调料,导致中国人死亡率全球第一!不能再这么吃

   2024-05-26 搜狐网180
核心提示:有句老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原本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但近期的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北京大学公共

有句老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原本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但近期的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中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位居全球前列,几乎达到了推荐摄入量的两倍

这一高盐饮食习惯导致中国因食盐过量而引发的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一,显然,过多的盐摄入已经成为了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01

这种调料吃太多,

导致我国死亡率排世界第一

近日,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场科普活动中,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由于国人食盐摄入量过高,导致因吃盐过多而引发的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他强调,高盐饮食已经上升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个重大因素。

如何判断盐摄入是否过量?有些人可能会以感觉“齁了”作为标准。

除了我们明显看到的盐,像饼干、话梅、面包等食品中含有的“隐形盐”,更可能让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超出盐的摄入标准。

我国最新版本的膳食指南明确提出: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然而,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揭示,中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位居全球前列,几乎达到了推荐摄入量的两倍。

02

盐吃多了,

对身体有以下6个影响

1.皮肤

盐分过量会扰乱血液的渗透压平衡,进而使得体内钠离子浓度上升,身体水分因此下降。这一连串的反应最终会导致皮肤出现缺水状况,肤质逐渐变得粗糙,同时皱纹和斑点也会不断增多

2.心脏

过量摄入盐分亦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当人体摄取过多的钠离子时,水分会随之进入细胞并在其中积聚,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加,进而加大心脏的负荷

3.肾脏

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肾脏必须分泌更多尿液以排除多余盐分,从而加重肾脏负担

4.胃

偏好高盐、烧烤及腌制食品均构成胃癌的高风险因素。食盐内的高渗透液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5.大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揭示,高盐(钠)摄入量会提升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此外,2018年初《自然神经科学》刊登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盐摄入过量会显著干扰记忆与认知功能,且该影响与个体血压水平无直接关联。

6.骨骼

当人摄入过多的盐分时,肾脏必须增加排出多余的钠离子。然而,在这个排钠的过程中,机体也不可避免地会排出钙离子。因此,随着盐摄入量的增加,排出的钠离子增多,同时也会导致钙的损耗逐渐加大。这种情况最终会对骨骼所需的钙质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体内钙质持续流失,而钙的摄入又无法得到充分补充,那么骨质疏松的风险就会明显上升

03

减盐,记住这几个点

1.减少外出用餐次数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调查结果,人们在外出用餐时,每餐的钠摄入量很容易超出全天建议的摄入量。同时,点外卖也容易导致钠摄入过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减少外卖的消费,或者在下单时向商家提出减少盐分的要求

2.选择低钠盐

低钠盐采用氯化钾部分替代氯化钠,其咸味与常规食盐相当,不会对口感产生明显影响,同时具备良好的食用依从性。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优先选择低钠盐作为食用盐。但需注意,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者、肾病患者以及尿毒症患者等特定人群,在食用低钠盐时应持谨慎态度

3.做饭时,晚放盐

除了腌制肉类时需要提前先放少许盐,其他情况下,只需在烹饪即将完成时加盐便可。在这个时间点,盐分还未渗透到食材深层,但舌头上已经能够清晰地品尝到咸味了。

4.改变烹调方式

选择蒸、炖、凉拌等烹饪方法以保持食物的本味,避免过度使用如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沙拉酱、番茄酱等调味品。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