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到 39℃ 才能药物退热?盘点关于发热的 9 大误区!

   2023-07-23 丁香园251
核心提示: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 39℃ 才能用药物退热吗?
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 39.0℃(口温 38.5℃,腋温 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但我们知道,体温每升高 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心率约增加 18 次/分。对于发热可能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那些患者,应充分评估退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
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误区 6:发热的「三素」治疗方案
经常有医师将「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作为发热患者的常规处方。尽管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其可能增加诊断难度、诱发二重感染、致使感染播散,指南明确指出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维生素 C 作为人体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有其固有的生物学功能,大剂量维生素 C 治疗发热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误区 7: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交替使用或增加剂量退热更佳?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 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超说明书剂量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将增加对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严重可致死。

误区 8:你还在用酒精擦浴退热吗?
酒精擦浴禁用于儿童!因为高热时行酒精擦拭,会使患儿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量的酒精。儿童因为肝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代谢能力差,易导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对于成人,尽管酒精擦浴可促进散热以降低体温,但对于正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的患者将增加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风险。

误区 9:警惕阿司匹林哮喘!
临床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NSAIDs 退热药物,因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白三烯生成过多而诱发哮喘。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还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及服用此类药物。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