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和黄梅天,哪个更容易中暑?

   2023-07-05 新华网485
核心提示:传统观念中,中暑是三伏天特有的季节病。然而现实并不尽然。  以仁济医院急诊就诊情况来看,极端高温下,中暑未出现发病高峰。

传统观念中,中暑是三伏天特有的季节病。然而现实并不尽然。

  以仁济医院急诊就诊情况来看,极端高温下,中暑未出现发病高峰。原因很简单,知晓极端高温的天气预报后,无论个人还是单位都会加强防暑降温措施,从而减少了中暑的机会。根据临床观察,中暑的峰值大多发生在气温30℃~35℃(甚至还不到30℃)的闷热天气。

  众所周知,热量的传递有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方式。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散热基本不起作用;当气温大于体表温度时,人体向环境的热辐射基本停止;当环境无风时,对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蒸发作为人体散热主力军,当相对湿度大于75%时,也基本停止。而黄梅天恰恰满足“高温”“无风”“高湿”这三个致中暑的要素。

  让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病例:

  萧女士,32岁,5月下旬某天,天气闷热,气温30℃,外出游玩一上午后,下午开始出现恶心、轻度腹泻、乏力、头晕。回家后开空调、洗澡、喝水,晚上症状缓解。

  范先生,24岁,6月某天,气温33℃,去水上乐园游玩,暴晒一天,浴缸泡澡时出现发冷发抖,随后发热,体温39℃,伴恶心和腹泻,至第三天症状缓解。

  大多数人都曾体验过类似的“中暑”,只是症状不够特异,程度为轻中度,无非是闷热日晒后头晕、恶心、轻度腹泻、乏力、发热等。为了防止发生严重中暑事件,大家要牢记防范中暑的注意事项:

  1.中暑大多是轻中度,尽早识别不适,脱离闷热环境,补充水和电解质,症状大多能够快速缓解。

  2.高温高湿天气,不要赤身在户外进行有氧运动。

  3.中暑和其他疾病有时很难鉴别,不建议自行判断,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婴幼儿和老年人,避免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空调降温不要舍不得用,一旦中暑,救治难度将明显增加。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