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老骨先老”,很多中老年女性随着体内激素的变化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椎体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发生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亦称为脆性骨折)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40%。一般发生在45岁以后,以绝经后妇女最为多见,60-70岁发病率最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哪些表现
1、低能量损伤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或仅有轻度外伤(如扭伤、颠簸、平地滑倒等),甚至咳嗽、喷嚏、弯腰等日常动作即可引起骨折。
2、疼痛
85%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存在疼痛症状,15%的患者没有症状,在体格检查时脊柱局部有压痛,尤其是体位改变时疼痛明显,卧床休息时减轻或消失。
3、身高缩短、驼背
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是多发性椎体骨折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可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影响患者躯体形象。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1、合理锻炼身体
身体条件允许时,要合理锻炼身体。锻炼可以增加骨的合成代谢,可减少跌倒风险并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的整体骨折发生风险。
2、补充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
补充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础,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
3、戒烟戒酒
吸烟会加速骨流失,并影响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雌激素类)的治疗效果。
4、防止跌倒
应尽量改善老年人周围环境,将跌倒风险降至最低。跌倒发生的高危环境因素包括:光线昏暗、路面湿滑、地面障碍物、地毯松动、卫生间未安装扶手等。5、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抗骨质疏松类药物主要分为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两类。我国指南指出对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者,均应行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且目前所有抗骨质疏松治疗均应建立在每日足量钙和维生素D摄入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