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七批国采正式落幕,东阳光药以0.99元/颗的价格中标奥司他韦胶囊,"每颗不到1元”让东阳光药"可威”引发巨大关注。
随着集采的选区结果出炉,东阳光药的供应省份确定为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根据其中标价计算,未来其集采市场份额约505万元 (不含备供省份)。
505万元意味着什么?
与2021年营收8511万元相比,东阳光药奥司他韦此次集采得到的份额,尚不及这最差年份的营收零头,更不用说2019年16.6亿元的高光时刻
此次集采,东阳光药在奥司他韦胶囊上的中标价,相比最高有效申报价低降幅超过92%。资本市场对于品独大”的东阳光药快速做出反应,公司股价一路下跌至5港元区间。
投资者“用脚投票”并非没有道理
在此前的多轮集采中,信立泰"泰嘉"氯呲格雷的遭遇,曾经同样让这家”一品独大”企业一度陷入短期业绩泥潭,同时也是一个极其真实、可参考的样本。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医药企业聚焦资源打造核心大品种,"一品独大”并没有问题,不过,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面对集采考验,核心品种进集采大幅降价会损害短期业绩,不进集采则可能失去区域市场前景,"一品独大”企业能否在“以价换量”的语境下快速完成品类结构调整,最终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
东阳光药或将短期承压
"可威”能否以价换量?
在本次集采中,东阳光药奥司他韦降价如此决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成本可控”
目前,国内市场只有东阳光药拥有奥司他韦的原料药批文,且拥有一条国内最大的奥司他韦磷酸盐原料药生产线,这确保了可以凭借更低的成本来生产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新冠疫情对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如今,疫情常态化防控,防护措施的普及,人口流动的下降,流感爆发势头已不如过去,奥司他韦的市场需求和销量自然不乐观。数据显示,2021年奥司他韦品类在药品零售市场和等级医院的销售额分别仅有3.85亿元、7亿元,较2020年同比下降71.77%和54.95%.其次,愈发严峻的市场竞争也让东阳光药颇感压力.
东阳光药的奥司他韦合成专利将于2024年到期,颗粒型专利也只能撑到2026年。此外,被认为更话合儿童使用的干混悬剂剂型也已获批上市,目前有2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成都倍特药业拿下首仿,东阳光药虽也在加速上市进程,但另有石家庄四药、乐普制药、齐鲁制药等超10家企业提交上市申请,且正在审评审批中。
市场人士指出,东阳光药"可威”的市场正在被夹击,越来越多的仿制药厂家和新品规入市,将进一步分割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区域市场进一步压缩“可威”的销售空间。除此之外,抗流感新药也在不断涌现。
罗氏流感创新药速福达(玛巴洛沙韦)于去年4月获批上市,并在随后纳入医保支付;在研的众生睿创ZSP1273片及颗粒、珍宝岛药业/广州市恒诺康医药的注射用HNC042、青峰医药/银杏树的GP681、太景医药的核酸内切酶抑制剂TG-1000、征祥医药的抗流感新药ZX-7101A、安帝康生物的ADC189以及中国药科大学抗病毒1类新药黄荟素等产品,同样备受市场关注。不难看出,在流感药物的赛道赛道上,东阳光药正在逐渐失去大品种先发壁垒的优势,以上种种让"可威“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事实上,“一品独大”医药企业的营收结构存在品种单一的风险,不论是不可抗力的外部政策影响还是同行竞争者的虎视眈眈,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市场震动,尤其面对医保支付“腾笼换鸟”的顶层制度变革,进步增大了支付端的价格压力。
与之相应的是,东阳光药的股价也一直震荡不休
从公司管理层结构调整引发股价腰斩,到疫情影响下"可威”销量大降股价再跌,以及遭遇黑石可转债违约危机而被踢出港股通、被东阳光剥离重组,直至此次0.99元的集采报价让股价从7港元又跌至5港元....种种迹象表明,投资者对东阳光药开始失去耐心。
显然,仅仅依靠仿制药扛起市场销售巨大利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在集采聚焦"临床用量大、使用金额高“的大品种导向之下,一家企业仅依靠一款单品就赚得钵满盆满定将遭遇集采重挫。如何转变当前局面,将是投资者接下来关注的重点。
行业普遍认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让医药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药养医”陋习屡见不鲜,以往倚重单一品种的仿制药企,市场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扭转,专利过期药、仿制药正式进入微利时代,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必须面对医保支付市场的创新产品溢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