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午睡时长来了!研究发现:经常午睡的人,千万别超过这个时间!

   2024-12-04 网易健康123
核心提示: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忙碌的生活中,午睡已经成为许多人缓解压力、恢复精力的重要习惯。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午睡的人,大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忙碌的生活中,午睡已经成为许多人缓解压力、恢复精力的重要习惯。

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午睡的人,大脑衰老可能更慢!那最佳午睡时长是多久?午睡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


健康时报资料图

最佳午睡时长来了:

别超30分钟!

2023年4月,《肥胖》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最佳的午睡时长为30分钟以内。

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高体重指数(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41%,特别是腰围、空腹血糖和血压方面。

而午睡小于30分钟的人,代谢健康风险则不存在,而且在血压方面表现得更好。①


午睡睡太久反而可能对健康不利,尤其是这类人!

2024年6月,《欧洲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午睡不能超过30分钟,长时间午睡增加中风的风险。

与午睡1-30分钟相比,午睡31-60分钟与中风风险增加27%,午睡超过60分钟与中风风险增加37%。②

经常午睡的人,

大脑衰老可能更慢!

都说睡觉就是大脑在“充电”,果然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2024年11月21日,《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30分钟的小睡(浅睡眠)能够有效提升认知表现,让大脑进入最佳状态。午睡常常就是这类浅睡眠。③


2023年《睡眠健康》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午睡的人,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午睡减缓大脑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的速度,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

具体来说,经常午睡的人,总脑容量更大,相当于脑容量衰老减缓2.6-6.5年。④

保持适当午睡,

好处还有这些

1. 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2021年发表在《综合精神医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午睡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并且有规律地午睡还可以提高思维敏捷性。⑤

2. 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019年发表在《心脏》杂志在线版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偶尔午休(每周1-2次)的人与那些根本不午睡的人相比,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几乎减少一半,降低了48%。⑥

3. 有助调节负面情绪

白天小睡可以调节情绪,改善午睡后的心理状态。2010年发表在《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上的研究发现,午睡后清醒期间,快乐、放松成分的量值显著升高。⑦


健康时报资料图 毛圆圆摄

健康午睡,

留意这几点

1. 午睡时要注意保暖

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主任医师陈陆泉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天冷时午睡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这是因为人体在午睡时体温降低,抵抗力也会变弱,这就使得寒气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⑧

2. 吃完饭别立即午睡

很多人午休时间较短,吃完午饭抓紧休息成为常态。陈陆泉医生建议,吃过午饭后,尽量在阳光下散步遛弯10-20分钟,疏解饭后的饱腹感,促进消化,给胃提供一点休息的时间。然后再午睡。

刚吃过午饭,胃里面充满了食物,消化系统在此时最忙碌。如果在此时午睡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令食物的吸收受到阻碍,甚至引起食物倒流,长期这样下去会令胃部产生病变,对人体的消化功能有严重的影响。午睡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⑧

3. 趴着午睡垫得高些

趴在桌上午睡,身体无法舒展,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大血管的压力。趴在胳膊上睡觉,也会使身体多处神经受到压迫,往往造成午睡时心中焦虑,入睡困难。

同时,伏案的姿势使颈椎、腰椎和背部承受较大的压力,长此以往易造成这些部位的损伤。

因此陈陆泉医生建议,上班族在午休时应尽量仰卧在椅子上,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尽量将头部垫高,趴在松软的枕头和垫子上午休。⑧

4. 午睡后按摩颈腰背

午睡后宜慢慢醒来,突然惊醒会导致血压波动,引起头晕等症状。

陈陆泉医生表示,睡醒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按摩。比如,在面部进行干洗脸的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后颈部、腰背部,能得到较好的舒缓,让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苏醒”过来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