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放冰箱就万事大吉了?你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2024-07-02 搜狐网155
核心提示:常有新闻爆出有人感染李斯特菌发生严重后果,发生这些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吃了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恰好感染了李

常有新闻爆出有人感染李斯特菌发生严重后果,发生这些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吃了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恰好感染了李斯特菌。

Part 1、什么是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属包括 6 个菌种,跟人类有关系的就是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这种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粪便、污水中都常常能检出,也能污染食品,熟肉制品、凉拌菜、乳制品等都是容易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

与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相比,单增李斯特菌造成的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但问题是一旦被其感染,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单增李斯特菌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怕冷。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冰箱,熟食、瓜果和吃不完的饭菜都习惯于放冰箱冷藏保存。

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4℃左右,这个温度下多数细菌的生长会被抑制,而单增李斯特菌却能在低温环境下顽强生长,因此有“冰箱杀手”的称号。

Part 2、李斯特菌危害大

通常,单增李斯特菌对健康成年人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危害,感染后一般表现为发热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疼、腹痛、腹泻等。

但对于新生儿、老年人和其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而言,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却是非常危险的,可能造成脑膜炎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孕妇也是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如引起早产、流产、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我国此前也报道过有孕妇因感染单增李斯特菌造成死胎的案例。

Part 3、食物保存要点

为了避免李斯特菌的污染,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食物可以抑制食物中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要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剩饭菜及时冷却、并在冰箱中存放

如果在室温下存放食品,微生物可以迅速繁殖,导致食物腐败。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应及时冷却并冷藏,冷藏温度最好在5摄氏度以下。

将剩饭剩菜放入冷而干净的容器中,使用敞口的盘、碗来盛放,将大肉块切成小块,频繁搅拌带汤的食物可以加快冷却的速度。

2.剩饭菜不宜在冰箱中储存过久

即使是在冰箱中存放的食物,其中的微生物也会缓慢繁殖,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在冰箱中存放的剩饭剩菜不宜超过3天。应尽量减少重复加热的次数,重复加热不能超过1次。

可以给剩菜剩饭上贴上小标签,标记存放的时间。另外,每次应尽量按照就餐人数和饭量准备少量的食物,减少剩饭剩菜。

3. 化冻应在冰箱中或冷的环境下进行

冷冻的食品要避免在室温下进行化冻,尤其是大块的肉类,其化冻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微生物迅速繁殖,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微波炉可以解冻食品,但也能够在食品中含水量丰富的位置留下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暖点”,建议立刻烹饪用微波炉解冻后的食品。在冷的环境下进行化冻可以减少微生物的繁殖。

4. 食用前加热到安全温度

在食用前,应保持食物达到足够的温度再食用,温度应至少达到60摄氏度。对于剩饭剩菜和容易腐败的肉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食物,不论之前如何储存,在食用前均应加热到安全的温度,即至少达到60摄氏度以上。60度以上的高温下大部分的微生物都不能繁殖。

安全温度下储存食物可以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但实际条件无法满足安全的食物储存温度时该怎么办呢?

如果无法做到安全保存,则要尽量使用新鲜的食物,并立即进行烹饪,减少微生物繁殖的机会。


 
温馨提示:信息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健康家园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家园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制度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公告声明: (本网站不售卖药品,个人购药请咨询其他相关平台,本网站不提供在线交易、支付)
本网站为医药招商供求信息平台,对具体合作双方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请供求双方谨慎交易,在交易前请先查看对方证件。
在本网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或双方合作,请贵招商企业向本网站提供营业执照、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gmp、gsp等其他证件(传真或扫描图片)。
本站涉及健康保健和养生信息,未经本网站核实,仅供参考;受众若要参照某些信息以保健和养生,请在事前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毒麻精放四类特殊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药品、精神药药品、放射性药药品);及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站内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发布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信息。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005005号  |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452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皖)-非经营性-2023-0047